4/04/2011

為什麼「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不可行? (雷鼎鳴)

香港一些利益團體似乎要力壓政府設立「隨收隨支」式的「全民退休保障制度」,我不願猜測其背後的政治動機,但卻要指出,這是對港人、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將來的退休保障十分不利的制度。

1993 94 年期間,政府曾大力推銷這種制度,但經過社會的大辯論後,1994 9 月以後,輿論基本上轉向改持反對態度,政府不得不收回方案。讀者到圖書館系統地找一找當年有關的剪報,便可確知此事,香港資深的傳媒人不少也會記憶猶新。

為什麼當年的輿論開始時部分贊成,但後來又反對被稱為「老人金」的「隨收隨支」制度?這與香港經濟學界對此大力批判有關,但真正的原因,恐怕是當論據都擺到桌面後,公眾便認識到這個制度的名稱雖然吸引,但實際的負面影響卻非常嚴重,香港根本不應推行這個制度。


謬誤永遠有人支持

今天的香港是否條件已變,比前適合推動「全民退休保障制」?情況剛好相反!

香港現在的扶養率比十多年前的估計更為差勁,對此制度更為不利;而且有了強積金後,更加不須百上加斤地加推一個新制度。不過, 正如佛利民一篇文章所言︰ 「陳舊的謬誤永不會死亡」。當有人未經思考便胡亂犯上同一謬誤後, 社會中總也需要有人堅持理性分析,指出其問題的所在,儘管這很浪費時間。

這裏, 我會先說明為什麼「隨收隨支」制無論怎樣包裝,或以什麼形式出現,在香港都不會行得通。我接着會分析一個具體案例,論證「隨收隨支」的制度只會使港人賠了夫人又折兵,絕不划算;而這案例所用的數據和假設,完全來自一些已知的事實,以及一份上述利益團體已提交政府的所謂「全民養老金方案簡介」。

我採用這個方案的數據和假設,只是為公允起見,並不意味着我同意它們的準確性。

「隨收隨支」制是一跨代式的退休保障,它的特點是從年輕或工作人口中抽稅,用以支付已退休長者的福利;到現今的工作人口退休時,又會從到時的工作人口中抽稅。從一個現在仍是年輕、但要計算將來可取得多少退休福利的就業者的角度看,將來退休是否有保障受兩個因素所決定︰第一是扶養率的高低,第二是經濟的增長。倘若工作人口相對於退休人口的比例不斷下跌,便會使到支撐着這個福利制度的納稅人不勝負荷,沒有足夠的人繳交稅金。

香港人口老化的趨勢已是社會確知的事實,港人壽命之長,僅次於日本,出生率之低當世第一,2006年有32%年達四十五歲的婦女並無生育,以此人口結構形態,扶養率正急劇下降,新移民的到來也阻不了這個趨勢。

至於經濟增長的好壞,我們當然不能預測幾十年後的事。若經濟增長好,實質工資上升快,政府將來便可抽到更多的稅,對「隨收隨支」制有利;但我們不可忘記,經濟表現佳,同時也意味着強積金的回報率一樣會得益。強積金不是跨代退休保障,不受扶養率影響。

在香港愈來愈明顯的倒轉金字塔人口結構的現實下,必然受到負面影響的「隨收隨支」制,其表現不如不受人口結構影響的強積金,已是彰彰明甚;經濟增長無論高與低,這個結論同樣成立。在任何形式的「全民退休保障制度」, 「隨收隨支」的比重愈高, 港人吃虧便愈大。不過,在一些年輕人口增長迅速、正金字塔人口結構的國家,此說卻不一定成立。

現在,我以一些團體所支持的「隨收隨支」制「全民養老金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作為案例,論證「隨收隨支」制會替將來的退休人士帶來巨大損失。

「方案」建議,把未來強積金的供款從人民手中拿走一半(即僱主2.5%、僱員2.5%,合共5%)交給政府發放福利,再向每年盈利超過千萬元的企業多徵1.9 %的利得稅,政府自己則先付出500 億元作種子基金,2011 年度(或稍後)再注資107.7 億元(從綜援及生果金中抽取),以後逐年增加注資,到2056 年增至每年295.3 億元。以上所有數字,應該都是已扣掉通脹的實質金額。


「方案」注資太大

未計算「方案」的效益前,先計算其成本。根據「方案」自己提供的假設和較詳細數據,我計算出政府從2011 2056 年總共要為計劃注入7500 億元的折現值(假設年折現率是2%);另外從大企業多徵收的稅款的折現值約3500 億元,即四十五年內,除了取走的強積金供款外,尚要額外注入1.1 萬億元的折現值,計劃才可持續。這是一個天文數字!今天香港政府雖然富裕,但財政儲備也只是6000 億元。

有人或許說,政府「額外」注入的資金,一部分從綜援和生果金得來,不算太額外。這沒有錯,但問題是綜援本用以支付窮人,現在卻取來平均分給所有退休人士,用意使人疑惑。 若果因為政治理由,綜援生果金不能挪走,這筆「額外」要注入的資金便要耗盡香港的全部財政儲備﹗

3500 億元的額外徵稅亦絕非沒有機會成本,增加利得稅對香港的經濟及就業不可能沒有負面影響,但就算徵得這筆稅,可作的其他用途亦多不勝數。

取走人民一半的強積金新供款,取消生果金及老人綜援,再額外徵收1.9%的利得稅,這麼大的動作可為現在及將來的退休人士帶來多大的收益?原來只能為每名六十五歲或以上人士每月提供3000 元的退休金而已(若仔細計算「方案」的數據,連3000 元也沒有,只是2900 元左右而已,但此乃小節,不用計較)!


「全民退休保障制」不如強積金

如果現在有3000 元,但幾十年後當工資及生活水平都上升後,大家可得到更多的退休金,也許我們可以說是物有所值。但從「方案」的數據可以輕易計算出,它假設了工資每年增加稍超過2%, 50 年後人均工資是今天的2.78倍。但政府受制於扶養率下降,只夠錢每月仍只付出3000 元,真正是「五十年不變」!

其實,就算是3000 元也是誇大了,若果「方案」中所假設的來自綜援及生果金的資金沒有挪用注入這個計劃,退休人士本來便平均已有1000 元的收益, 「方案」的「實效」只是從1000 元變作3000 元而已。

這方案的差勁程度,若與強積金比較,便可看得更清楚。強積金管理局剛修訂了過去十年的強積金投資回報率,新數字是平均每年5.5%的回報(已扣去手續行政費),通脹平均每年0.7%, 所以實際回報每年是4.8%【註】。

過去十年香港經濟歷盡艱辛,有科網股爆破、通縮、「沙士」、金融海嘯等等,很難想像將來的際遇會更差。這裏假設未來的平均年實際回報率繼續是4.8

在此跟隨「方案」中隱藏的假設,社會平均實質工資每年上升2%,2011 年平均工資12114 元(這裏假設了一百人中六十人參與工作),2051 年升到26745 元。一個今天二十五歲的僱員,六十五歲退休,八十五歲死亡,工資一直都處於社會的平均點(現在低於平均,但將來高於平均也無不可),退休後把強積金都用來購入年金。

用了上述與「方案」及事實相符的假設,這位二十五歲的「典型」人物,到六十五歲時,通過現行的強積金計劃,共可儲得229 萬元(實質數字),退休後每月可得約14500元收入。但我們要注意,沒有工作過的人士得不到這14500 元,我們要為此作可比較的調整。按照勞動參與率是60%的假設,這等於平均每一個退休人口(包括從未工作過的家庭主婦等等)可得8700 元,比起「方案」中所得到的300 0 元好得太多!

我們假如把「方案」改動一下,不搞什麼「隨收隨支」制,把「方案」中政府的注資及商界新徵的款項都改為全數注入強積金戶口,那麼,上述的「典型」人物退休時每月可得21938 元,就算把其中四成付給沒有參與勞動的人,六十五歲以上人士平均每月可得13163元。「隨收隨支」的3000 元「方案」還是非跨代的強積金,哪一個優勝,豈又不一目了然?這猶未觸及一個「方案」的先天性弱點︰當人民交了這麼多錢滿以為退休已得政府保障,但納稅人口減少「方案」難以為繼時,政府如何收拾殘局?

再作一補充﹕「方案」中的數據可算出扶養率以每年負2.4%的速度減低,工資雖假設有2%增長,但由此亦可算出「方案」動用的各種資源,有約每年0.4%的負回報。搞這種「方案」不啻是「撞頭埋牆」,智者不取!


改良強積金制度

上述種種,說明現時提出的「全民退休保障」,根本便是經不起嚴格推敲的低智方案。就算是大學本科生,只要是頭腦清醒,不會畏懼用Excel 計算如猛虎的,也可自行取到「方案」,再證明上述的結論。政府中不可能沒有這些人才(若政府沒有,我可自願用上一兩個小時對其員工解釋計算的細節),只要是負責任、擇善固執的政府都不可能接受在香港推行「方案」中的制度。

壓力團體要改善退休保障本身沒錯,但選擇的「方案」卻是有誤,更正確的做法,是改善的確有需要改善的強積金制度。

有三點強積金管理局及政府都是要做的。

第一,積金自由行若不加快啟動,使收費因競爭而減少,便難免使人懷疑積金局是否與銀行或保險公司勾結,置市民福祉於不顧。

第二,各種基金一定要立法保證其資訊透明度。我建議立法規管,任何強積金基金爭取客戶時,必要提供該基金的行政費、市場中同類基金的平均行政費、該基金過去的表現(回報率及波動情況)及同類基金的平均表現等等相關數據。

第三, 關於強積金的教育工作不應鬆懈。強積金過去的成績其實不差(當然可以更好),但文化人的投資表現,我懷疑會低於常人,也低於5.5%的平均回報率。投資回報率較高的人士一般則喜歡秘技自珍,不願告訴別人,這也許是報刊中埋怨回報不夠高的原因之一。積金局不能強迫別人如何投資,但多些教育是有好處的。

註︰王于漸兄曾在「大講堂」專欄上談過強積金的回報率,遠比本文引述的數字要低。但其實他原文(英文版)的數字正確,但在中文版有誤,我在此自告奮勇,替他「更正」。


 HKEJ 20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