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2012

聚焦國教兩份文件 (雷鼎鳴)


有關國民教育的爭議暫告一段落,但無人可知下一階段會怎樣發展下去。在過去兩個月,包括陰謀論在內的各種猜測性「理論」不脛而走,但我們不可忘記,猜想也應建築於實際根據之上,而目前對國民教育能提供具體內容的卻只得非官方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及官方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兩份文件,所以我們討論的基礎也應聚焦在這兩份文件之上。


《手冊》偏頗 予人洗腦之感

《手冊》是政府「外判加外判」的產品。教育局在2007年委任教聯成立「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去年此中心又向教育局申請經費搞幾個項目,一項便是委託浸大的「當代中國研究所」編寫上述的《手冊》。上月教育局局長及常秘設飯局向我們查詢意見,據謝凌潔貞所告訴我,在傳媒報道之前,他們根本不知道有這份《手冊》更遑論其內容,所以大感冤屈。此言可信,吳克儉是新人,眾所皆知,謝太去年由勞工處調過來,不知情況絕不為奇。我多年前也曾被政府委任寫過一些不同議題的報告(是直接判給我,不是判上判),但相關部門的不少官員顯然也不知道或不理會這些報告,更不會認為其觀點代表官方意見。

這份《手冊》引用過不少有參考價值的研究資料,部分內容也頗有趣。它最為人詬病的地方是第10頁的一個標題「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據浸大編者之一的黃志明解釋,是《手冊》中的標點出了問題,我仔細閱讀過內容後,很難接受此解釋。本來從學術觀點而言,有人提出上述標題的觀點也無不妥,但問題是《手冊》中缺乏不同的觀點以作平衡,容易使人覺得它有「洗腦」意圖。



《指引》籠統 無原則錯誤

我問過吳局長為甚麼不與此份《手冊》切割,我所得的印象是政府也曾努力切割,但傳媒似乎不熱衷報道。不論傳媒是否真的如此,從事態發展的過程來看,不少市民也是受不了這句標題及相關內容而感到不滿。朋友中愛國的人多,不愛國的也有。但若把愛國與愛黨等同起來,不愛黨便等於不愛國,其謬誤程度等於是說愛香港等於愛香港政府,使人難以接受。以今天所讀到的討論看來,政府的切割仍未竟全功,但愈來愈多的人開始更注意上文提到的官方《指引》,這是理性的進步。

與《手冊》相比,173頁的《指引》是典型的政府文件,內容沉悶很多,讀着容易使人打瞌睡。我過去參加過制定中學經濟科的課程,深知任何課程都一定可找到缺失,但我把《指引》讀來讀去,又把各種較理性的分析讀過,只能說小缺點容易找到,但絕難認同它有甚麼原則性的錯誤

它所提到的山川河流、中國的環保問題、《三字經》、《二十四孝》,儒釋道墨等等,有誰會反對?而中國當代及歷史國情部分,所包括部分十分籠統並無指定題材,老師自由發揮的空間極大。

有些評論說它漏掉了甚麼甚麼題材,所以偏頗,但它其實甚麼具體題材都付諸厥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至於情感層面的評估,它本來便沒有要求老師打分數,只是要老師注意學生有否從疏離轉至樂於參與,這些都是教育機構常會做的事,我也不認為有甚麼大不了。

(Sky Post   201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