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2012

美國高失業 結構性或周期性? (雷鼎鳴)


失業率在8%以上高企是美國社會的頭號問題,香港與美國隔着太平洋,港人可否只是隔岸觀火,對此事不加理會?


這不是最聰明的取態。港人雖然不能改變美國的政策,但香港實施聯繫匯率,本意是把香港這艘小艇放在美國這艘十萬噸巨輪之上,從此平平安安不怕風浪,怎料誤上賊船,這船還是漏水的。美國的高失業率逼得聯儲局想爆腦也要把它推低,QE3會推高物價,此點爭議不大,但它真的能降低失業率嗎?



貨幣政策 非靈丹妙藥

按現時聯儲局聲稱的政策,每月對貨幣基礎增加400億美元,失業率不跌至低位,絕不停手;港人要知道港元匯率如何,通脹會怎樣,有多少錢湧入買樓買股,便惟有盯着美國的失業率。


貨幣政策素來都是經濟政策中極重要的一環,搞得不好,可出現上世紀30年代般的大蕭條。佛利民是貨幣主義者,但他卻不斷提醒我們不要把貨幣政策當成是靈丹妙藥,無所不能。假如高失業率只是周期性的現象,貨幣政策可以十分有效,但假如這是結構性的問題,貨幣政策卻是無能為力了。究竟美國的高失業是周期性的還是結構性的?


所謂結構性失業,一般是指長期性的,或是指經濟結構中已產生了一些根本性的變化,從此世界不再一樣。例如勞工所擁有的技能或教育水平已不能滿足勞工市場的需要,或某些重要行業已變成夕陽工業等等。在失業率升得很高的時候,社會中容易出現一種聲音,經濟已出現結構性的問題,例如在2003年夏天,香港失業率升至8.7%,唐英年當上財爺後,也公開說過,他相信自己不會有機會見得到失業率回落至45%以下的水平,他當年顯然是認為香港的高失業率是結構性的。


現有數據 難斷定答案

高失業是結構性的還是周期性的,不是拍拍腦袋便可斷定,也不是我們發揮想像力,用即食麵的方法搞出不同「理論」不同解釋便可確認。唯一能說明真相的,只能靠實證研究發掘出的證據。我是一個實證主義者,堅持經濟理論要建基於真實世界的證據,對社會及政治問題,我取態相同。對閉門造車面壁構建出來的各種「理論」或甚至是陰謀論,無論他們聽起來如何「似曾曾」,甚至邏輯完整,只要它們沒有堅實的證據,我認為也是毫無價值。可惜港人對科學方法的重要性認知不足,經常用陰謀論自己嚇自己,自尋煩惱。


不要低估美國人,他們的學術界做事縝密,QE3推出之前,已有多篇有關上述問題的實證研究出現,這些研究,包括伯南克本人的研究,大都發現美國80年代初及現在的高失業率並不涉及任何重要的結構性轉變。經濟復甦是很慢,但並無證據顯示其勞工市場受制於結構性失業,因此貨幣政策仍可能有效。至於會否有些結構性變化正在緩慢出現,現有數據未能反映這些變化,我們現在不可能回答這問題

 

(Sky Post 201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