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2014

人民幣近月為何貶值? (雷鼎鳴)


人民幣從2005年起,除在金融海嘯出現後的一段時期外,基本上在穩定緩慢升值,至今其兌換美元匯率,早已升了三成有多。但在今年二月開始,人民幣的升勢似見逆轉,兩個多月內貶了3.5%左右。究竟近期的貶值是暫時性還是較長期的,頗引人關注。


眾所周知,人行對人民幣匯率有最大的話語權,但人行不見得會置市場力量於不顧。若市場環境剛好有利於人民幣升值,但政府卻反要將它貶值,經濟代價也能十分巨大。在今年二月,中國出現甚為罕見的外貿赤字,而且高達229.5億美元,匯率的確有下調壓力。在資金市場方面,去年美國開始實施量寬退市政策後,世界各新興市場的匯價頗受衝擊,而人民幣已是企得較為堅挺。其實中國雖有外匯管制,但利差交易(Carry Trade)並非無法進行。投資者可在利率較低的地方借來資金,再購買人民幣賺取較高的利息,而其穩定升值的匯率又可使回報增加,不少香港人都有這樣做。但美國退市,卻可使部分資金從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回流到美元,此種市場力量,也可構成人民幣貶值的壓力。


升值太急 銀行穩定性受影響


不過,此等市場壓力也不見得真的很大。二月中國雖有貿赤,但一月及三月都有貿易盈餘,今年首季,中國仍有165.9億美元盈餘。在外匯儲備上,大半年來中國仍有增無減。今年頭三個月,外匯儲備每個月都有增加,三月份的外儲,已達3.95萬億美元,比去年十二月增加了12.68億美元。可見市場並無多大壓力要人民幣貶值。我們可再用購買力平價看此問題,6.2元人民幣的購買力仍遠高於1美元,反映長期而言,人民幣升值空間仍然存在,但動力應比以前弱了不少。


既然如此,人行似乎是利用市場力量而把人民幣的升勢暫時扭轉。為甚麼它要這麼做?


第一,中國擁有3.95萬億美元外匯儲備,若這些外幣資產只懂貶值,中國的銀行體系帳面上必會蒙受損失,若人民幣升值太急,銀行的穩定性也受影響,所以人民銀行有誘因容許人民幣貶值。


第二,我們可假設中央政府有意願使人民幣最終可自由兌換,甚至變成國際上的儲備貨幣。後者對中國大有好處,因為等於開動印鈔機,境外人士也願意以有價值的貨品換取一張張印出來無使用價值的人民幣。但倘若投資者都是一面倒的相信人民幣只會升,不會貶,那麼湧入的資金又會太多,從而推高人民幣的發行量,這會造成通脹,對中國不利。因此,中國若計劃最終開放外匯市場,需先消除人民幣只升不跌這一心理預期。現在把人民幣貶值,樂觀的看法是可把它視為市場將更開放的戰略部署。若此說屬實,也可視貶值是配合自貿區策略的一部分。


內需不振 增出口穩經濟


第三,世界經濟環境依然是隱患處處,求人不如求己,中國政府頗希望內需能有所增加減輕對外貿的倚賴。但內需增加的步伐是否能足夠抵銷外貿盈餘下降,使到國民生產總值保持良好增長,從而使失業率不會太高?這是不易肯定的事,而將人民幣貶值,正是一防範工具。經濟結構改革若進行順利,內需增加不錯,便不用這麼靠外貿盈餘,但若內需不振,無奈下人民幣貶值,從而增加出口,仍是一可考慮的政策。


在柏克來加州大學任教的一位朋友艾根格連(Barry Eichengreen)最近撰文分析指出,我們仍無足夠數據確定人行將人民幣貶值的目的何在。但若我們見到貶值只是暫時性的,則上述第二點管理預期的可能性便較大。如人民幣是持續性貶值,那麼第三點理由便較重要,經濟結構改革,可能不是很順利,艾兄此言甚是

 

(Sky Post   2014-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