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3/2014

蘇格蘭統獨公投的意義 (雷鼎鳴)



蘇格蘭獨立公投結果已揭曉,55.3%的投票者反對脫離大英帝國獨立,44.7%的人贊成。這結果符合投票前的民意調查,但既然反對與贊成的比例差別不是那麼大,兩派可能會出現對抗性情緒, 近日有兩派人士大打出手,正印證此種可能性。為免社會撕裂,英國政府答應會下放多點權力給予蘇格蘭國會,但如此一來,北愛爾蘭的獨立分子也許會蠢蠢欲試搞公投,贏了他們自然高興,輸了也可以為北愛多爭權力,英國政府將來可能頭大如斗。

 

蘇格蘭自1707年與英國結合後這麼久,仍有這麼大比例的人支持獨立,分離主義在當地可算非常成功了。蘇格蘭的獨立雖被選民用票否決,但我們切不可以為分離主義只是一種當地的獨有現象。 1945年聯合國成立那一年只有51個會員國,到了1960年聯合國的影響力已漸成熟,會員國上升至99個。不過,會員國數目並無就此原地踏步,1990年時又增至159個,現在更高達193個。增長這麼快意味著什麼?這些新增的會員國來自何方?答案顯然是一些既有的國家分裂成幾個國家出來,若非如此,國家總數如何會愈變愈大。

 

統一分裂 同時出現

 

193 個會員國只是目前而非將來的數字。光是在歐洲,據說已有100個組織在尋求更大的民族自主。歐洲有多少「民族」?有人統計過,有自己獨特文化、血緣與歷史身份認同的區域多達250個, 在這些區域居住的人大可自稱屬於某某民族,不服其他民族的管治。將來國家的數目會否繼續增加?歐洲或其他地方會再有國家出現分裂?

 

這些問題十分重要,它們的答案深遠地影響著世界政治的格局。但更基本的問題是如何界定一個國家規模應該多大才最符合人民的利益。要分析這問題,我們先要注意到一個很弔詭的現象。過去數十年,經濟全球化逐漸成形,國與國之間更互相依存,歐盟的出現、世貿組織、各種自由貿易協議,正正都把不同國家拉在一起,互相結盟,互補不足,世界似乎在日漸達成一體,但在同一時候分離主義者也是十分活躍,部分也的確曾成功建立新的國家。為什麼統一與分裂會同時出現?

 

國家內部分裂,國與國之間關係卻更加緊密,看似矛盾,但從利益的角度看,卻是有因果關係的。大國與小國相比,在很多地方是佔有優勢的,其中一種優勢便是國內的市場足夠大,不同地區之間大多都可享有自由貿易,國家自給自足的能力較強。這對國家資源配置的效率十分重要。小國無此優勢,便只能依靠國際貿易。假設世界各國突然都發起禁運,國際貿易消失,一些大國如俄羅斯、印度及中國等,經濟自然會受到影響,但不會造成生死存亡的局面。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盧卡斯(Robert Lucas, Jr.)十多年前曾估算過,失去國際貿易的中國,經過適應調整後,GDP只會下跌幾個百分點。不過,此種情況對小國卻並不適用,她們不能依靠國內不同地區互通有無,一旦與世隔絕,可能無法生存。就以香港為例,她若斬斷了與外間的一切關係,不用腦袋也可知道她絕對養不起七百萬人。

 

全球經濟一體化卻動搖了此種格局。 假如不同國家都可因貿易壁壘的消失而能更自由地互相買賣交換,大國可帶來的益處便會大大削減。國內地區性的貿易就算消失,也可有國際貿易補充。因此之故,在國際貿易不彰的條件下,大國比小國的優勢較為明顯,但倘若國際貿易十分自由,國家規模大小的重要性便大幅下降。歐盟的出現及歐羅區成員國都使用歐羅,意味著在理論上,從西班牙可以分離出來的加泰羅尼亞或脫離比利時的弗蘭德,都仍是歐盟的一分子,那她們是否一定要留在西班牙或比利時,理據便較不充分。當然,歐盟各國政府為了撲滅此等因歐盟而起的獨立勢頭, 一定會宣稱不會隨便給予新分裂出來的國家加入歐盟的機會,但此說是否可信,頗成疑問。

 

法定貨幣 如何取捨

 

國內可自由貿易並非大國所擁有的唯一優勢。大國在不少方面都擁有規模效益。例如,在國防軍事上,大國維持一強大武裝力量,人均成本遠遠低於一個小國。小國寡民的以色列付出這麼大的軍費,並非每一個國家都願意承擔。又例如,大國內的其中一個地區出現天災,政府大可從其他地區調來資源救濟,正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大國人民應付風險的能力大增。

 

在這次蘇格蘭統獨之爭中,有另一因素是最受關注的:倘若蘇格蘭獨立,她是否應該繼續以英鎊作為其法定貨幣?此問題稍為複雜,要小心分析。

 

蘇格蘭人口只得530萬人,比香港更少,其經濟總值也不及香港。若蘇格蘭繼續使用英鎊,但政府及財政政策又獨立於英國政府,那麼,其貨幣體制便與香港的聯繫匯率十分相似,香港從1935 年至今,除了日本佔領期間及19721983年外,其餘時間都實施聯繫匯率制度,港人有如此豐富的經驗,對蘇格蘭應否採用英鎊,大有發言權。

 

英國政府曾表示反對獨立後的蘇格蘭用英鎊作流通貨幣,但其實這是反對不了的。蘇格蘭有兩種方式可以把英鎊作為其貨幣,一種是如過往一樣,真的用英鎊作交易媒介;二是如香港般用聯繫匯率,自己印鈔票,但匯率與英鎊緊緊掛鉤,兩者的性質與後果其實分別不大。英國也禁止不了她這樣做,只要她把貿易賺回來的英鎊作為自己的流通貨幣,或是用此等英鎊作為其支撐率的儲備,英國哪有能力禁止?

 

眾所周知,採用聯繫匯率(或乾脆用英鎊),但財政政策又獨立於英國,是會引起矛盾的。假如英國經濟表現好,蘇格蘭經濟卻糟糕,那麼前者便有加息壓力,這又會迫使後者亦步亦趨,同樣要加息,否則資金便會流走。後者的經濟自會因此而雪上加霜。假如情況剛好相反,蘇格蘭經濟比英國更好,後者利息低企,前者不得不跟從,那麼通脹及資產泡沫便容易出現,對經濟不利。要減少此種局面出現的機會,需要英國與蘇格蘭的商業周期同步移動,互為一致,但假若兩個政府互相獨立,採用的財政政策也不盡相同,此條件便難以恒久實現。香港過去也為此吃過不少苦頭。因此,從貨幣的角度看,蘇格蘭獨立對她自己不利。

 

人才輩出 影響思潮

 

從上面的討論可知,蘇格蘭若真的獨立,可以通過與其他國家貿易而把部分損失減低, 但貨幣問題所帶來的困擾卻不易消除。那麼蘇格蘭獨立可否帶來什麼好處,這些好處又是否足以抵消她要付出的代價?

 

此等問題難以有確實的答案,而且對不同人等,答案分別頗大。對某些蘇格蘭人而言,獨立的確有可能利大於弊。蘇格蘭在獨立後可擁有北海油田,從中賺回的錢可用作福利,不用流失到英國去。蘇格蘭亦人才輩出,生產力優秀。換言之,她有可能變成一富國,有條件採用北歐式開支龐大的福利制度。我們要知道,北歐諸國人均天然資源十分豐富,就算疏於生產只搞福利主義,也不易破產。其他國家家底不厚,根本沒條件仿效北歐諸國。

 

說起人才輩出,歷史上的蘇格蘭的確非同小可。在十八世紀,蘇格蘭只有百多萬人口,到了十九世紀也只得三百萬左右,但當時蘇格蘭卻是盛產人才之地。現代經濟學鼻祖亞當史密斯是蘇格蘭人;發明蒸汽機把工業革命推進一大步的瓦特,寫下幾條足以窮盡電磁學真理的方程式的麥士維,其地位足以與牛頓及愛恩斯坦相提並論,這些人也都是蘇格蘭人;創造了福爾摩斯的柯南道爾,寫了《金銀島》一書的史蒂文生亦都是蘇格蘭人。有這些傑出的先輩,蘇格蘭人對其歷史文化都頗感自豪是理所當然的,但這卻可能加強了其要求獨立的思潮。

 

不過,鼓動蘇格蘭及歐洲其他地方獨立的最重要基礎,可能是歐洲本身的歷史。歐洲歷史與中國大不一樣,歐洲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諸侯貴族割據,各自為政。十九世紀雖有普魯士及意大利等國的統一運動,但歐洲依然較為分裂,缺乏大一統思想,經常有人認同分裂獨立。中國與之有很大反差,二千多年來中國使用郡縣制,這是極為有效的官僚系統,大多數時間都能維持國家統一,從而取得大國優勢所能帶來的利益,獨立分裂的思想在華人世界中多數會被視為賣國大逆不道。中國人因利益關係,也許樂見歐洲分裂為多個小國,但他們希望中國自己維持大一統的心理,卻是根深蒂固,不易改變的,與蘇格蘭人很不一樣。
 
(HKEJ    2014-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