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2015

解讀香港零售業寒冬 (雷鼎鳴)


有人說香港的零售業已進入寒冬,情況比「沙士」時更嚴峻。一般港人很可能對此說懷疑,因香港總體經濟比「沙士」時要好一點,但我們若細察情況,卻絕不可否認零售業出了頗大問題。今年一月到七月,零售總值總共是2831.5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有些樂觀的人或可認為這沒有甚麼大不了,因為零售貨品的總數量反而上升了1.7%。不過,這倒反映出問題的所在,賣出的商品多了,但收到的錢卻減少,等於就算用了減價促銷的手段,也幫不了營業額。


通脹令實際減幅更大


但更嚴重的問題仍在後面。在同一時期,香港有通脹,不是通縮,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了2.5%。換言之,雖則在整體的消費市場中,物價增加了2.5%,但在零售業中,商品卻要平均減價3.5%,而且營業額還要下降1.8%,這2831.5億元的營業額,加上消費市場的通脹因素,已等於比去年同期實質緊縮了4.3%1.8%加上2.5%)。「沙士」時又怎樣?二零零三年上半年比起二零零二年上半年,零售總值共下降了6.7%,但因當時是通縮,租金及其他商品都便宜了,零售業沒有這麼痛苦,消費者物價指數下跌了3%,所以零售業實質的減幅只是3.7%6.7%減去3%),比現在的4.3%要低。所以說現在零售業的跌幅比「沙士」時更嚴重,並無錯誤。


這裏要作一點解釋,零售市場與消費市場有何差別?香港去年GDP約有2.2萬億元,消費共約1.5萬億元,但零售總額則只有約5千億元,等於消費的三分一。消費開支包含了零售,但同時也包括了住宅租金、交通開支、在酒樓餐廳的用膳等等,這些項目物價都有增幅,只是零售業的部分商品,如珠寶首飾、衣物等斯人獨憔悴,價格反跌。


零售業出現不景氣,對總體經濟的影響也許不算太大,但它是低增值行業,養活的員工可有不少,若讓此勢發展下去,香港低失業率會有所不保,這絕對不是香港之福,尤其是這些人在社會中相對弱勢。


為甚麼零售業出現寒冬,不少零售店甚至要結業?我們可列出一大堆因素,如歐洲經濟不景,致中國出口受挫,又或內地打貪雷歷風行,少了一些揮金如土的豪客到港購買奢侈品等。這些因素也許終將會過去,但有些卻影響深遠。內地人到港購物,原因之一是不用抽稅,所以價格較便宜。但香港租金貴,且網購方便,更省租金成本,有可能完全抵銷掉香港無稅的優勢,將來內地遊客可能沒興趣來港購物。若他們要買奢侈品,直接到歐美可也!


趕客潮持續 影響恐更長遠


面對着這麼多不利因素,有些人抱有甚麼態度呢?「鳩嗚」人數雖少,但其目的正是要趕客。去年的佔中運動,連主事人也承認失敗,但在破壞香港經濟方面卻是十分成功。股票價格是領先指數,去年佔中快將發生時,投資者早作反應,股市大瀉,正好是市場告訴我們,投資者評估佔中會大大不利於香港經濟。佔中出現後,等於壞消息出盡,按市場一般規律,股價反而會企穩甚至會上升,但懂得股場之道的當然明白這是壞事發生後的常見現象。佔中雖演變為佔領金鐘等地,破壞力不及佔據金融中心,但負面影響總會逐步浮現。現在零售市場出現問題,正是市場對佔中的部分回響。


有些不懂經濟運作的人以為,佔中若有負面後果,這些後果「理應」緊接着佔中便出現。但任何重大事件對經濟的影響都是動態性的,它的影響可以是急風驟雨,但也可細水長流,效果持續很多年。經濟學家早已發展出一些計量工具去量度此等長遠逐步浮現的影響,方法之一叫「脈衝響應函數」(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有足夠多的數據便可對這些影響加以量度。現在看來,零售市場的下滑,已是在顯示着去年股民有很高的智慧了。

(Sky Post 201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