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2015

「一孩政策」廢除後的影響 (雷鼎鳴)


中共中央十八屆五中全會本來是討論「十三五」規劃的,但會議《公報》中最引人注意的倒是中央政府宣布正式結束「一孩政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這個政策改動的確是大事,當中不但涉及不少有趣的經濟學,對中國社會與世界經濟均有重要影響。

 

「一孩政策」廣泛實施,應始於1979年,當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在此之前,中國的人口政策思想早已經歷大起大落,五十年代毛澤東不理馬寅初勸喻,認為人多好辦事,不用控制人口增長,如此一來,卻不得不面對人口劇增而帶來的壓力;就算到了七十年代初期,總和生育率仍高於5,即每名婦女一生平均生育超過5名小孩。在七十年代,政府已開始鼓勵晚婚,生育要隔開34年,而且最好只生兩個或以下。「一孩政策」實施後,有些地方(如西藏)並未受到限制;據2007年的統計,只有35.9%的人口受到「一孩」的嚴格限制,52.9%的人口則可生第二胎,前提是第一胎要是女的。2008年,一個西方研究機構做過調查,發現76%的中國人口支持「一孩政策」。

 

「人口形態過渡」的形成

 

假如1979年沒有強制推行「一孩政策」,中國會怎樣?這需我們明白當年的背景才能回答。按照人口經濟學的理論,假若死亡率大跌,可以引發所謂「人口形態過渡」(demographic transition)的出現,出生率首先會上升,死亡率的下降使得生育孩子的回報更有保證,不致因孩子的死亡而令心血化為烏有,生育變成更可靠的投資;但隨後生育率會持續向下,這是由於死亡率的下降也同樣會令放在子女的教育投資更有效,不用因他們的過早死亡而血本無歸,而教育程度較高的人會傾向選擇低生育,但更重視子女的教育。

 

1948年,中國人的人均壽命為35歲,1949年嬰兒死亡率為22.7%。但隨...着社會遠離戰亂,走向穩定,死亡率大跌,1976年的人均壽命已延至66歲,今年更達75.4歲,嬰兒死亡率於1981年時也已下降至5.3%;到2015年,美國中情局的估計為1.24%,世界銀行的估計則是0.9%。此種態勢,合乎條件催化「人口形態過渡」的出現。

 

中共建國早年,生育率的確很高,正如上文所述,遲至1970年代初期的總和生育率仍高達5以上,但此種情況於七十年代已逐步改變,到1979年要實施「一孩政策」時總和生育率已跌至2.8。假如1979年沒有推行「一孩政策」,我相信總和生育率也會遠低於毛澤東年代,而且會愈來愈低,但下降的速度卻不會比得上實施「一孩政策」那麼立竿見影。

 

「一孩政策」對人口結構的影響是明顯的。中國的總和生育率更早地跌至1.51.6左右的水平,為什麼不是1呢?這是由於農村與少數民族不用嚴格執行此政策。八十與九十年代,這只會造成兒童人數下降,但到了近年,這些兒童不少已長大成人,進入勞動力市場,他們的數量減少,便日漸令勞動人口增幅減慢,甚至下跌,亦即令中國的「人口紅利」逐漸消逝。

 

這本來不一定造成大問題,人口減少對資源的耗費也可起到紓緩作用,令中國不用面對人口爆炸的後果;我們總不能同時說人口增長有不妙的後果,而人口下降也是危險的。不過,勞動力減少的同時,中國又須面對另一局面,便是人均壽命大幅延長,這便使問題複雜一點。

 

假如像過去那樣,只有少數人能活到五六十歲,那麼便沒有什麼退休問題,也不會因工作人口不足而出現扶養率差勁,反正人一輩子工作,在尚有工作能力之年便突然病逝,倒也乾淨爽快,但現實顯然已不是這樣,壽命延長會衍生出退休人士生活能否得到保障的困境。

 

中國65歲或以上的人口暫時仍只佔總人口的10%,低於香港的15.3%,但這很快會改變,5564歲的人有11.4%,他們快將跑上來「接班」。中國社會科學院有專家估計,到2050年,全國三分一的人口都會在60歲以上。低生育率加上長壽,會把中國的人口推向老化,人口結構失衡;中國人口年齡的中位數是36.8歲,尚比不上香港44歲這麼老,但香港開始出現的老化問題也將會在中國出現。

 

內地婦女漸漸不願生育

 

人口老化的其中一個後果是國民的總儲蓄率會下降。人在壯年時期要儲錢養老,但在退休後卻不但不能再儲蓄,反而會消耗掉過去儲蓄起來的資金,因此整體儲蓄率會有下行壓力,人口已變得十分老化的日本便曾面對此種壓力。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大動力是資本的積累,接近GDP一半的收入儲起來再轉為投資是資本能夠快速積累的原因。中國儲蓄率將來因人口結構的改變而下降,也會推高世界的利率,對全球經濟都會有影響。

 

「一孩政策」另一個後果是男女失衡。城市中人因受制於此政策,以及因對生育男孩有更強偏好,所以不少人選擇只生男嬰。生男生女可以如何選擇?八十年代初期超聲波技術引入並迅速普及,婦女可在懷孕初期便得知胎兒性別,若發現是女的,有些人會趕緊打掉。曾有人猜測在農村有普遍的殺女嬰現象,後來證實是誇大,女嬰未出生已被殺掉。

 

中國嬰兒出生時男女比例長期高企在111100117100之間,到今天他們長大後,婚姻市場即出現巨大變化;男比女多出一大截,意味大量的男士注定成為光棍。據魏尚進教授年前發表的研究,這些男士(或他們的父母)為求在婚姻市場中能更有競爭力早日得人青睞,惟有拚命儲蓄,以增自己的本錢。年輕女士或許以愛情優先,但她們的父母中不少恐怕仍會對男方是否有足夠經濟實力大感興趣。當年香港經濟在較低度發展期也有近似現象。

 

「一孩政策」廢除後,男女比例失衡的問題會有紓緩,但對婚姻市場的影響要二三十年後才會體現。因男女失衡而帶來的高儲蓄率也會改變,但同樣地,這效應不大可能迅速發生。

 

中國的改革開放與「一孩政策」幾乎同時間開始,在這30多年中,中國不但經濟增幅驚人,人民的教育水平亦有長足進步。這便應驗了「人口形態過渡」的一個特點,父母慢慢地選擇子女的質量(亦即教育程度)以代替子女的數量。

 

事實上,內地政府雖然在教育投資上用錢不足,但父母用在子女的教育開支卻是絕不手軟。中國文化基因中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一條,但千百年以來亦有寒窗苦讀以求金榜題名這另一項;以現實情況觀之,前者的影響正慢慢減退,後者則方興未艾。由於香港早已出現婦女不願生育的情況,在20114044歲女士有39%沒有子女,而且比例不斷增加,致使我懷疑內地的大城市也有此現象。

 

提高院校教育質量才有用

 

幾年前我曾對此作出過調查,事實也確是如此,或許只是尚比不上香港這麼嚴重罷了;但北京的總和生育率只得0.7左右,北京女士的不願生育程度,可能冠絕全球。換言之,在尚有「一孩政策」期間,婦女有生一名小孩的限額,但不少人乾脆連這限額也棄之不用,改為飼養寵物替代生育小孩,但0.7總和生育率如此之低,也可能是部分想多生的人受到配額限制,不能多生而拉高總和生育率,不想生的也不會用掉這限額。

 

現在沒有「一孩政策」,中國城市居民自己自由選擇的總和生育率,也許早已跌破2,准許他們多生育對人口的增長作用恐怕很有限。在農村中,情況或許尚未如此,但現時人口早已急速城鎮化,年輕適齡生育人口大規模地轉往城市,留在農村中大量生養小孩的婦女,恐怕會漸漸在歷史舞台中消失。

 

為什麼中國人民,尤其是城市中人對生兒育女興趣大減?除了「人口形態過渡」的原因外,樓價昂貴與教育費用高也是主因,此點我在年前的調查中早已證實。生育孩子要大一些的空間,不證自明。各家長爭相要把孩子送入名校,視此為現代版的金榜題名,為此他們要各出其謀,但名校學位有限,成功率極低,花了這麼多資源後仍不能令孩子光宗耀祖,此種高風險投資自會使部分準父母心灰意冷,索性不生。

 

若中央政府真的希望年輕人口將來能回升,多投資教育、打造多些一流學府將會是對症下藥的途徑。現在每年大專院校畢業生已達700萬人,比得上歐洲與美國的總和,但光是數量不夠,提高眾多院校的教育質量才有用。

 

(HKEJ 20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