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2018

廣西的經濟發展與南向通道 (雷鼎鳴)


筆者兩周前與一群香港的傳媒老總到廣西考察,順便多了解「一帶一路」未來發展的各種可能性。我因事,只能去兩天,是真正的走馬看花,但現代資訊發達,數據結合所見所聞,或也可形成一種不太離譜的觀察。

 

廣西並不算是一個經濟發達的地區,以人均GDP來計算,在31個省市自治區中它排名26,低於寧夏、青海、新疆等離港較偏遠的地方。究竟它的相對落後,是自然環境所造成(它多山,但有海岸線及深水港)還是發展策略有缺失?

 

增長速度不遜於全國平均

 

說它相對落後,絕非說過去它毫無成績,晚上在南寧市市中心,燈火通明,幾疑是置身上海。我們若看看數據,也可知它進步的速度,並不遜於全國的平均。1978年,廣西的GDP是全國GDP的2.06% , 38 年過去, 到了2016 年, 它的GDP 仍能守住全國GDP2.47%的位置,比重沒有減低,反映出它的增長速度還稍快於全國的平均。這已經是頗為不錯的成績了。

 

但我們若把它與鄰近的廣東比一比,它便立時比了下去。若以經濟的總產量相比,1978年廣東的GDP是廣西的2.45倍,到了2005年,這個比例竟上升到5.66倍,廣西是遠遠地被廣東拋離了。我們或可以替廣西辯解,廣東得開放政策支持,得天獨厚,廣西進步的速度不可能比廣東快。這不無道理,但到了2016年,廣東GDP卻變成只是廣西的4.41倍,兩地差距縮窄了,這反映在2005至2016年間,廣西的平均增長率高於廣東,由此可見,增長速度快於廣東這老大哥,並非可望而不可即之事。

 

廣東與廣西經濟實力差距這麼大,有相當部分的原因是廣東人口多於廣西。我們若以人均GDP作比較,即扣掉了人口的因素,當可發現在1978年,廣東是廣西的1.64倍,到了2016年,則已升至1.95倍,情況與上述基於總體GDP的比較相同。為什麼從1978至2005年,廣東與廣西差距越來越大,但自2005年開始,差距卻有下降趨勢?換言之,在改革開放的頭二十多年,廣西的發展比較平常,但近十多年來,有急起直追之勢,似乎要補回過去失掉的時間。

 

從數據分析上可看到,廣西的發展階段的確可能落後於全國。一個較落後的經濟體,在初階段發展時通常比較倚靠第一產業(農業、礦業等),但經濟若要增長,通常要先發展第二產業(製造業、建造業等),再下一步是擴充第三產業(服務業)。

 

我們可比較一下2016年中國與廣西的經濟結構。全國的第一產業產值只佔GDP8.56% , 但廣西的第一產業卻佔當地的GDP15.27%。至於第二產業,全國是39.88%,廣西是45.17%。第三產業全國是51.56%,廣西是39.56%。這些數字反映廣西的第三產業比重較低,廣西發展水平不及全國的平均。

 

在廣西發展的初期,第一產業比重非常大,甚至到了1997年,三種產業大約都各自佔據GDP的三分一左右。在此種階段,廣西在製造業應仍擁有不少優勢,但我們卻見不到廣西當時的製造業有像廣東般的巨大發展。從另一個側面看,那時的公路建設比較著重把省內各地用公路連接起來,但卻沒有花大氣力把廣西與南中國經濟與航運最發達的珠三角連起來,這顯示出當時廣西並無多少產品要運出省外,更遑論經珠三角運到世界各地。

 

我參觀所及,有見到廣西有一定的製造業基礎,但火紅的程度卻是遠不及我在內地見過的不少地方。我是希望廣西早期發展時,能更加重視工業。

 

現時廣西的新定位似乎有二,第一是面向東盟,第二是發展一條「南向通道」,把資源從中國的西南方,以重慶為起點,送到廣西的三個港口,即北海、欽州與防城港,再轉而出海。

 

廣西的確離東盟較近,越南更是與廣西只隔一邊界,不過,我對依靠東盟的策略成效十分懷疑。一個地區與別的地方貿易,最重要的是有無互補性。中國西南,包括廣西在內,發展階段與東盟諸國大致相同,這樣便形成一個問題,互補性較弱,大家生產的東西成本與性質都較接近,反而容易出現區域競爭。廣西要脫此困局,不但要發展自己有優勢的工業,尚要放眼世界,不是老盯著東盟這一畝三分田。不過,若東盟經濟發展得較快的話,廣西也會大得其利,但互補性不足,仍會限制廣西的發展。

 

廣西可發展成物流中心

 

「南向通道」據說引起了新加坡,甚至是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國家的興趣。若公路與鐵路網絡再進一步發展的話, 「南向通道」的起點不會只在重慶,它會連通中亞國家,對這些國家而言,有了這通道,可把自己封鎖在內陸的貨物運至廣西的港口再而到世界各地,它們自然感興趣。憑著「南向通道」的建設及位處北部灣港口的地理位置,廣西確有可能發展出一個物流中心,有利廣西經濟,但我們要注意兩點:第一,光是港口業或物流業,對GDP的貢獻一般不會太大,不足夠大幅拉動經濟,換言之,有港口是好事,但不能太倚靠它。第二,廣西尚需發展適合自己的產業鏈,它的相對優勢在哪裏,在世界市場中誰是競爭者,都須仔細推敲。港口、鐵路及公路建設能降低運輸成本,但貨物有無競爭力,主要還是看生產的商品是否符合當地的相當優勢,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的發展經驗恰好證明此點。我在欽州、北海等城市打探過當地的房價,若非豪宅,大約是6千元人民幣一平方米,香港可是要貴上數十倍。這一方面反映到這些美麗的城市有低房價的優勢,亦說明了其經濟基礎尚未牢固,需要發展。

 

上文提過,在廣西建設初期,並無花大氣力修建運輸網絡,把廣西與廣東連接起來,道路容量不足,使到往廣東的道路常塞車,限制了廣西與珠三角及香港的來往。港珠澳大橋快將通車,但廣西人似是未將此事納入思考範圍,這或與過去廣西廣東兩地互動不足有關。但此種失誤,近年已逐步改正,2016年底,廣西已建有超過5200公里的高速公路,五倍於2003年,而且在未來十多年,尚有多項公路建設的鴻圖大計,高鐵往返廣州更是每天數十班,廣西局處一隅的局面,應可大幅改善。

 

順便一提,廣西搞發展時,無可避免地要從農民手中收地,但其方法較為人性化,值得我們學習。在欽州港附近可見,有些美輪美奐的公寓,竟是用作補償農民的住房。規劃的負責人介紹,為了化解農民失去原來家園的鄉愁,在這些公寓大廈的入口附近,會擺設不少農家用具。祠堂也電子化,在電腦上按鍵,可出現不同家庭祖先的神主牌。這倒是很節省土地,就算我有聽錯,這意念或許也適合土地極為昂貴的香港。

 

(TKP 2018-2-10)